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三国之仲氏太子 > 第150章 淮南来使

第150章 淮南来使

    炭火烧的正旺,室内炽热如夏。

    “韩从事,我父亲还有说什么?”

    袁耀倚靠在卧榻上,身上盖着软被,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

    从寿春风尘仆仆赶来的韩胤一身冬装,此刻热得满头大汗。

    然而在袁耀面前,他并不敢失礼,只能每说两句话就扶起袖子擦一下额头。

    “少将军走后,主公对您思念颇深,因此命在下转达家信一封,请少将军亲启。”

    韩胤从怀中拿出一封书信,上前半步呈给袁耀。

    “嗯,我知道了。”

    袁耀无精打采地应了一句,却丝毫没有接信的意思。

    “我妹妹最近怎么样?”

    韩胤举着信,疑惑道:“少将军指的是二小姐,还是三小姐?”

    “当然是我的小澜儿,我没事问你那个泼妇干甚?”

    韩胤擦着额头的汗珠,回道:“三小姐近来读书大有长进,不仅能通背《易》,而且已经能和老师讨论研习了。”

    “哎呦,看来我们家总算出了一个能传承家学的人了。”

    袁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汝南袁氏之所以能“四世而三公”,且“门生故吏满天下”,根源在于汝南袁氏乃是一门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世传孟氏《易》学。

    同样四世而三公的弘农杨氏,亦是如此;杨彪的曾祖父杨震,有“关西孔子”之称,时传欧阳氏《尚书》今文之学,家学深厚!

    汉代士子要做官,主要的途径是察举制。而察举制各科,都有对经学内容的要求。尤其是“明经”、“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特科,对被举者的经学底蕴要求很高。

    而士子也不必对四书五经全都熟读,往往只需精通一经,就足够应举了。

    但光死读书时不够的,还得“师出名门”,或有“名儒大家”为你作保。

    这就是为什么大儒马融、郑玄等人在汉代地位尊崇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和公孙瓒,需要拜师卢植的原因。

    对于刘备和公孙瓒这样的没落宗亲和边郡庶族子弟来说,拜“名儒大家”为师是当时当官的必备条件!

    但对于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的公族世家来说,他们就没有拜师名儒的刚需了。

    并不是他们拜不起马融、郑玄、卢植这样的大儒。

    而是根本没必要。

    因为这些公族往往家传经学,是郑玄、卢植这样的大儒的师门所在。

    所谓“名门大族”,即是如此。

    因为这个时代的群经百书,还没有固化。不同人对同一经学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而名门大族之人往往把持朝廷咽喉,他们的世传经学,往往会得到大部分世人的认可。

    《易》经,乃群经之首。而汝南袁氏累世专攻孟氏《易》,乃汉魏经学大宗。这样的家族“四世而三公”,自然没什么奇怪的。

    而汝南袁氏显赫的官势反过来又带动了《易》经的地位,因而拜其门下者,数不胜数。这就是为什么常说汝南袁氏“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原因。

    不过到袁绍袁术这一代,家传的孟氏《易》学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经学造诣最深的袁基,也就是袁绍袁术的嫡兄,并不像“不学无术”的庶弟袁绍、嫡弟袁术更能适应这个乱世。

    董卓乱政时,袁绍袁术拉袁基一起出逃,读书读傻了的袁基硬要留在雒阳。等袁绍、袁术率领关东诸侯发动董卓讨伐战,袁基和袁隗等仍居洛阳的汝南袁氏二十余族人受牵连,惨遭董卓杀害。

    袁耀继承了袁术不学无术的“优良传统”,打小就学不>>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父子火葬场,简小姐绝不回头我是炮灰命?系统解锁带飞祖国御兽为长生天地磨一剑弃子成皇避孕失败!沈小姐带崽独美,厉总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