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昨天他刚读完了林朝阳新发表的中篇《小鞋子》,这個故事当初他在跟林朝阳约稿时,是听林朝阳亲口讲过的。
事实证明,文字远比口述更动人。
的过程中他几度泪洒当场,但却丝毫不觉得文本有过度煽情的问题。
他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分明看得出来,其实林朝阳在处理情节和人物时已经保持了极大的克制。
可刘昕武本人作为读者读来依旧情难自禁,只能说明这部本身质量的出众。
它的清新隽永让人过目难忘,它的积极阳光让人心生温暖。
《小鞋子》那清新脱俗的风格放眼中国文坛可谓独树一帜。
尽管在当初就觉得林朝阳这部作品肯定不会错,可刘昕武看完之后还是陷入了一阵懊悔。
早知道成品如此出色,他说什么也要把这部给拉过来。
刘昕武脑海中回想着林朝阳当时叫他加价的画面,他心中不由得冒出一个念头。
要是当时我真给他提价了,说不定他真的会把这部给《十月》。
那不过是人家拒绝的理由罢了,怎么能当真呢?
苦笑着将脑海中不切实际的念头甩出去,刘昕武将心思放到演讲上,虽然看不清前面的情形,但声音听的很清楚。
同样是以伤痕文学名震文坛,他想听听林朝阳心中的伤痕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
“……前面我也说到了,伤痕文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应了时代的呼声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去年12月份,国家刚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伤痕文学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瓦解,它的创作主题与表现形式也面临着转型压力。
在这方面,反思文学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侧证。
我们要看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单纯揭露伤痕、控诉历史的方式不再能满足读者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文学界也正在开始转向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和问题。
以我的浅薄理解来看,伤痕文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精神内核与人文关怀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许多文学观念和创作手法是有极大局限性的。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伤痕文学逐步淡出主流文学的视野应该是必然的事。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伤痕文学的兴起伴随着的是一代人的痛苦、呐喊与反思,那么它的衰落伴随的也必然是一代人的成长、开拓和迷惘……”
林朝阳讲伤痕文学的衰落,并非是先知预言,其实文学界的很多有识之士也早已经意识到伤痕文学的缺憾和局限。
只是近两年来伤痕文学的来势过于汹涌,在主流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建国以来最为壮观的文化现象,让许多人的理性声音被淹没在了一片繁花似锦之下。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当林朝阳的演讲进入到后半段,将详细阐述伤痕文学的必然衰落时,大饭厅内的气氛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