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青年文学》杂志第一期发表。<br><br>旋即引发了文学界的诸多好评,并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让石铁生从原本的小有名气收获了全国性的知名度。<br><br>随着这部作品的广受欢迎,关于石铁生的身体和命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经过这一年多时间,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代青年人的励志偶像。<br><br>林朝阳身边的人越聚越多,没过一会儿功夫,周围已经挤满了人。<br><br>在偌大的会场当中,在几百位嘉宾当中,他们这群人的聚集显得十分突兀。<br><br>不远处,陈荒煤跟章光年坐在一起,调侃章光年道:“老章,我怎么感觉林朝阳比你更像文协领导?有点民间文协主席的意思!”<br><br>“朝阳同志年轻,有人缘,不像我们这些老帮菜,惹人嫌啊!”<br><br>章光年的话是自嘲,顺带也把陈荒煤给骂了进去。<br><br>“你这个人啊,嘴真不饶人。”陈荒煤笑着指责了章光年一句,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又说道:“他那篇《文学的根》,我听说是在涿县的时候写的,还私下里开小会,把你的风头都给抢了?”<br><br>“都是谣传。哪有什么抢不抢风头的,会议上出现了受欢迎的发言,这是好事。”<br><br>陈荒煤的眼神意味深长,“难怪他那篇文章能在《文艺报》上发,你可真够护着他的。”<br><br>章光年看了陈荒煤一眼,“对待青年作家,我们当然要爱护嘛!”<br><br>两人的话中都藏了几分未尽的意味,谁也没有点破。<br><br>《文学的根》发表这些天来,反响不小,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br><br>欢迎的看重的是这篇文章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批评的自然是崇尚西方现代派的那些人,认为林朝阳鼓吹的这种观念和思想是因循守旧,为没落文化充当守墓人。<br><br>但除了以上这两种人和他们的观念,还有一种观念或者说是势力尚未发力。<br><br>那就是官方立场。<br><br>如果林朝阳的这篇文章晚出现三四十年,可能会完美的契合那时的社会舆论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导向。<br><br>但现在是1984年,林朝阳提出的“寻根文学”的概念带有明显的复古倾向,放在如今很容易会被认为是偏离了主流意识形态。<br><br>深挖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是偏离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被视为离经叛道。<br><br>《文学的根》发表这些天以来,文学界人士、文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的反响很热烈,但官方层面一直缄默不语。<br><br>其中有一方面是因为章光年这个代表官方的文协领头人对于林朝阳的支持与庇护,压制了许多人的心思。<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