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学会可不是山寨机构,成立于1984年,国家一级文学团体、全国性文学专业团体,接受中国作协的业务指导,贾平娃就是学会成员,以《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名声大噪,成为学会理事之一。
这一届会长是林非,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在鲁迅研究、散文理论以及散文创作上多有建树。
方明华拿到信函,认真思索良久,写了一封回信。
大意是我很高兴能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但因资历、能力不够,恐难胜任学会理事的职务,恳请林会长另选其他优秀作家。
方明华有自己的清醒认识。
自己写的这部《文化苦旅》预计大约有二十五六篇,作为文化散文集出版已经足矣,不能重蹈余秋羽的覆辙。
后世有人这么评价余秋羽的几本书:
“当年读了文化苦旅,挺震撼的,后来读山居笔记,震撼中又加杂了一丝回味。对中国文化的反思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后来再看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感觉纯粹就是跪舔老外,没什么意思,而且翻来覆去就那么些货,一看倾心,再看倾心,三看,就寡味了。”
况且,这种散文很容易出现历史史实的讹误(即文化硬伤),被人诟病,据说当年那本《文化苦旅》就有人出书指出多达120多处错误,这里面当然有吹毛求疵。
何尝不与余秋羽成名之后的过于高调有关?
脑袋还是清醒点吧。
以后或许还写散文,但未必就是文化散文。
虽然方明华一再坚持拒绝理事这一职位,但散文学会会长林非的亲笔回信也很有意思,他摘录了著名评论家雷达在《文艺报》上对方明华所写的四篇散文的评论: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在此之前有两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杨朔散文的再评价和钯金《随想录》的完成。文学思潮变革的积累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须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艺术特征审美特征的作品。方明华的散文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下出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