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皇权不下乡。
古代朝廷最低的行政单位只到县一级,而一县真正的官员基本只有三五人。
宋朝因为优待文人,官员众多,各种官衙都比较臃肿。
但是一个县的县官最多也不超过十人。
这点人管理一县之地肯定管理不过来,需要招募一些小吏,衙役辅佐他们。
即便如此,县衙管理的也只是县城,底下的乡村靠的是自治。
这才有了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县里人手本就紧张,青苗法的实行,登记核查都需要人手。
好在真正借钱的百姓也不多,还能忙的过来。
随着那些地主乡绅出招,各县就有些焦头烂额了。
于是纷纷向府衙求助,然而府衙那边迟迟没有回应。
各县官员也不急,反正他们报上去了。
其实各县官员,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数人对于青苗法都很排斥的。
要想治理好一县,少不了地主乡绅帮忙配合。
平常他们还能得到地主乡绅的一些孝敬。
而且他们的亲族有不少都是地主乡绅,青苗法不仅损害了他们本人的利益,也损害了他们亲族的利益。
然而之前清查田亩的时候,赵兴处理过一些官员,震慑力还在,他们不敢阳奉阴违。
那些地主乡绅勾连起来商议对策,也曾暗中联系过各县一些原本交好的官员。
派佃户去借钱,就是那些官员给他们出的主意。
毕竟那些官员负责各县的青苗法施行,知道七寸所在。
开封府衙那边迟迟没有回应,也代表着没有应对的办法。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一些官员传给了地主乡绅。
那些地主乡绅自以为自己赢了弹冠相庆,好不高兴。
一连七八天过去,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而各县办理青苗贷的地方,每天被这些地主乡绅派去的佃户围的严严实实的。
他们也不闹事,只说自己要借钱。
这样导致真正需要借钱的百姓每天空排队,根本轮不上他们。
加上有人暗中推波助澜,刚刚好起来的口碑大跌,甚至还不如之前。
以前百姓对官府不信任,也没有抱多少希望和期待。
如今一些百姓刚刚有了点期待和希望,没多久就破灭了,自然对官府更没有好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