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搏美名,此乃王道之术。——《新秦书·武安君传》”
“昭襄王十八年,先祖于咸阳斩赢疾幼子,以护秦律。时武安君白起于平都开战,战惨烈异常,战后咸阳空荡,十室九空。——《春逝杂记》。”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古老的历史中找不到痕迹的战争,反而能够在后来将近一两千年后的时代找到许多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亲眼看到的一样。
无论是从战争的细节也好,还是从战争的后果、影响描述也好,都十分准确,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有些时候,或许当权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要掩埋历史的真相,但无论他们用了什么样子的手段,后世的人总是有办法从浩瀚如烟的历史中找到只言片语,加以分析。
毕竟,人会说谎,史书由人写就所以或许也会说谎。
但真实存在过得事情不会说谎,时间也不会说谎,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总会揭开。
“昭襄王十八年的秋天,持续了三年的平都之战终于要结束了,但不管是魏无忌还是廉颇、亦或者是秦军的主帅白起都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他们国内的粮草还能够支持他们么?”
“三年的战争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一样,无论多少粮草进入到这个熔炉都会被熔炉中的火焰焚烧殆尽,而后化为这个巨大的“绞肉机”的燃料,为战场提供新的动力。”
“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战争的胜利者,秦国未来的武安君终于要面对他此生最重要的一个抉择了。”
“那就是杀,或者养。”
“在那个礼乐虽然崩坏,但人还是有最后道德底线的年代,杀降意味着以后或许再也不会有人投降了,也意味着秦国以往的仁义之名会全部随着他的一道命令而消散。”
“但如果不杀?”
“不杀的话,秦军的粮草无法养活三晋剩下的近乎二十万的投降俘虏,秦国的国力虽然强盛,但还没有强盛到这个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