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牟宸。
牟宸连续饮用了两年多的祁连鲜奶,个子也在这两年由一米五窜高到了一米七五。
两年时间长高了二十几公分,如果是平常,对青春期的人来说,这个涨幅也不算太过离谱。
但赵曼玲见过牟宸父母,个子都不高,父亲一米六出头,母亲最多一米五。
而牟宸却长到了一米七五。
在眼下这个关头,赵曼玲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牛奶上去。
于是她开始调查,陆陆续续的发现了更多的相似案例。
当天晚上,她就统计出了一份表格,二十几个样本显示,长期饮用祁连鲜奶的学生个子窜高幅度确实比较快。
这让她一阵兴奋。
连夜赶稿。
并直接就发到了网上。
河西牛奶真有奇效——数十名学生饮用后,个子大幅窜高!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两三千字,大部分内容都是如牟宸这样的具体案例,每个人两百字左右的介绍。
然后做出了总结:这些人都有长期饮用祁连山鲜奶的习惯,大多数时间都超过了两年,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这时候还是深夜,但夜猫子哪个年代都有,很快就有人开始评论分享转载。
等到了白天的时候,这种现象越发的不可收拾。
迅速的在网络上流传。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来现身说法,尤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河西走廊地区。
“早就听说了,几年前,我们这边家里有条件的就开始订购祁连山鲜奶,这两年,河西乳业的产能上来了,周边很多家庭都开始订购。”
“难怪现在的90后学生,个头一个比一个高,才六年级,就比我这个老师高一大截。”
“哈哈哈……在酒泉坐公交的时候,遇到一个1米8的壮汉,结果是小学生。”
一个两个三个…一所学校,两所学校,三所学校…一座城市,两座城市……
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河西走廊的很多年长的老师感触很深,学生确实越来越高,越来越壮。
有媒体评论道:“‘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河西乳业确实做到了。”
这时候,有没有证据证明河西牛奶具有奇效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它真有这种效果。
河西乳业的各路产品线都迎来了爆发期。
鲜奶、有机奶、纯牛奶、酸奶、舒化奶……一次次的迎来销售热潮。
伴随着疯狂的抢购,经销商的订单源源不断的涌向河西乳业。
这时,河西乳业花费几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强大供应链,也开始全力运转。
从辽阔的牧场,到现代化的工厂,再通过冷链车运输到终端市场,抵达消费者的手里。
每一个环节都像是精密的仪器一样在运转。但即使这样,产能供应也几乎达到了临界点。
……
一月份的京城,凛冽的寒风中裹挟着沙尘,铺天盖地,仿佛要将整座城市吞噬。
车窗外,世界变得模糊不清,沙尘的颗粒在强风中跳舞,疯狂地敲打着车身。
2007年,离奥运仅一年,沙尘还在影响着各大城市。
郭阳刚从魔都到京城,魔都也在经历沙尘城市,可能也是唯一同时拥有沙尘暴和台风的国内大都市。
从医院回公司的路上,郭阳还在回忆着此前在医院和大领导谈话的经历。
这次能这么干净利落的解决问题,也多亏了嘉禾一直和上层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联系通道畅通。
这次见面,大领导也再次勉励了嘉禾的所作所为,后续也少不了各种政策支持。
同时,也沟通了很多乳业问题,其根源还是在提高奶源品质上。
除了规模化牧场外,苜蓿产业的发展也再次摆在了明面上来。
早在去年,以导师翁立新,及农科院苏国洲为首的一众草业专家就联名向高层递交了一份建议书。
同样在社会上,关于发展苜蓿产业的呼吁也不少。
然而,粮食产量才从连续下跌中缓了过来,贸然转换政策,很可能会威胁到口粮安全。
种种原因,导致最终只在滨海盐碱地上推行种植苜禾1号,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耕地,不是为了牧草。
这次事件发生后,牛奶质量安全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草业科学家们认识到,要长远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也只能从优质饲草产业抓起,从源头确保原料奶质量安全。
因此,草业界的专家再次递交了:关于大力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的建议书。
希望通过大力推进苜蓿产业,从源头上解决奶牛饲草的质量安全。
苜蓿浑身是宝,用苜蓿饲喂奶牛,是植物蛋白转化为牛奶蛋白的最理想的技术途径。
蛋白质转化效率高、质量好、绝对安全,再加上苜蓿草的优质粗纤维,可以成为奶牛高效的营养物质来源……
按科学标准饲喂苜蓿干草,可完全保证原料奶的乳蛋白率达到3.0%以上,乳脂率达到3.5%以上。
这些都能实现与世界接轨。
大领导认真的看了建议书,也知道苜蓿的重要性。
推动苜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