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朱慈炤,皇四子,年十一,在经过了惨烈的博弈之后,于年初如愿获封汉王。
本来礼部给拟了‘永王’这个垃圾封号,换成原主自然也就忍了,可惜朱慈炤本是一名酷爱钻研明史的中文系大学生,三年前意外穿越至此。
还不如穿成个普通士绅呢,普通士绅好歹还有退路,可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历史上,皇四子朱慈炤可是被慈爱宽仁的大清给逮住凌迟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做了汉王,就要承担起兴复汉室的责任。一个穿越者应该如何逆袭,朱慈炤苦思冥想,三年磨一剑,终于制定了一套极为冷门怪僻的计划。
每次复盘推演这套剑走偏锋的计划时,朱慈炤都会被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逗笑。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估计崇祯打死都想不到自己的皇子会如此离经叛道。
往好处想,崇祯想不到,也就不会出来捣乱,毕竟每个对崇祯掏心掏肺、开诚布公的臣子都会获得不幸,所以还是有所保留的好。
远的不说,以朱慈炤如今实力之弱小,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汉人的命运,就得从点滴做起,不能放过任何一丝细节,争取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就比如王号,如果是在太平时期,叫什么确实都无所谓,反正大明的藩王全是当猪养。
但是崇祯上吊之后就不一样了,大明从此进入藩王大乱斗的时代。到那时,汉王就是比永王有辨识度。想在乱世拥有号召力,第一步是要让天下臣民清晰准确地知道你是谁,这是必须的。
看看明末的南、北太子案吧,大家连谁是太子都搞不清楚,就更别提亲王了。
历史已经证明过,定王、永王经常被混淆,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屡屡被张冠李戴。
即使到了信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到底指的是谁,绝大部分人还是搞不清楚,就更别说消息闭塞的明末乱世了。
宣传自己,就跟做广告一样,越简单好记越好,越朗朗上口越好,越能引发共鸣越好。
对于明末的仁人志士来说,跟‘汉’产生共鸣的可能性明显更大些,谁会跟‘永’、‘定’产生共鸣呢?
皇帝都上吊了,连永定河里的王八都姓爱新觉罗了,还共鸣个什么劲儿啊。
叫汉王多么霸气,什么永王、定王,听着就不似人君。
玄学一点地说,崇祯死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