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10月,绝大多数香港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一直徘徊在600点到900点的恒生指数,就如同坐火箭一般飙升,到10月下旬已经突破了1500点。趁着中英草签协议这一利好消息而投资的股民,再次体验到几年前股票飞涨的刺激,就算是后知后觉跟风炒股的人也能赚上不少。
香港的楼市虽然没有股市恢复得那么快,但地价和楼价也已经回升到楼市泡沫破裂前3成的水平,可能元旦节以后就能恢复到5成以上。
眼见经济即将走出低迷期,香港市民自然是一片狂欢,连带着各大电影院的观影人数都涨了一大截。
康剑飞低价大肆买地、买楼的行为,现在终于初步取得了成果,他购入的那些地皮和楼盘,到元旦至少能升值3亿港币。
就在康剑飞筹备新片《赌圣》的时候,西德尼?波拉克这个老家伙动作很快,在得到康剑飞的承诺后,终于说服环球影业投资他的人文纪录片。
《走出非洲》最终有三家电影公司合资拍摄,其中环球影业投资1000万美元,康剑飞在美国的皮包公司东方电影公司投资800万,mirage-entertainment公司投资500万美元。
2300万美元的预算如果不够的话,波拉克中途只能再申请追加投资,也可以再找其他投资公司入伙。好莱坞许多大导演都有这个毛病,拍戏拍到一半就严重超支,最后原投资公司不肯再撒钱,导演只好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另找金主入伙。
别看后世的好莱坞巨头吊炸天,此时也就环球影业和派拉蒙混得最好,让米高梅或者20世纪福克斯拿出1000万美元来投资纪录片比登天还难。
7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还有好莱坞八大巨头之说,但跨入80年代就变成七大巨头了。就在三年前,两家快倒闭的巨头米高梅和联美合并,组成“米高梅—联美”公司,勉强也能算是强强联合,但这家巨头在北美占到的电影市场份额居然只有可怜的6。
至于跟康剑飞合作愉快的20世纪福克斯,也同样也在苟延残喘,即便是有压箱底的《星球大战》系列撑着,仍旧摆脱不了濒临破产的阴影。
从宏观上来说,70年代其实是好莱坞的衰败期,一直到80年代才再次繁荣起来。不过这种繁荣是以新线、卡诺可、三星、城堡岩(《肖申克的救赎》的出品方)等新锐电影公司的快速发展为表现,虽然整体的电影市场迅速繁荣,但曾经的好莱坞八大巨头有一半都日子难过。
如今“米高梅-联美”公司和20世纪福克斯都在找买家,用不了多久米高梅就会被cnn的母公司收购,而20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