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
其宗旨乃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溯唐虞以迄汉、唐、宋理乱兴衰、得失可为劝戒者,条其事百余,各因事绘图,系之说”,故题名为《帝鉴图说》。
由于它图文并茂,的确激发少年皇帝阅读的兴趣。
可是,张居正终究是文臣,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所以难免加入一些私货。
全书主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表达对儒臣群体的尊重,二是表达对儒家行为准则的崇尚。
这些故事主要包含三类主题:礼待儒臣、委任放权、征言纳谏。
所谓礼待儒臣,就是要在言行上给予儒臣足够的尊重。
帝王身为九五之尊,本身有一系列礼仪制度用于加强其威严。
然而儒臣梦想的却是在皇帝的权威不减弱的前提下,让皇帝给自己特殊待遇,君臣相处的日常应当如唐肃宗“烧梨联句”一样平等友好、和谐亲密。
儒臣是尤其要面子的,即使在皇帝面前,也要端住架子,而让皇帝屈尊来尊敬我。
这种态度,可以说酸腐,也可以说春秋的士风尚存,颇有孟子行事的风格。
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明代中叶的儒臣们把文官群体或儒家学说对君主的幻想与要求写成了一份总宣言,是淋漓尽致地做了一场美梦。
为了天下太平以及儒家的大一统理想,皇帝的权威必须维护,但又没有正式、有效的制约皇权的手段,儒臣只能选择通过影响皇帝个人来限制皇权、保护和争夺政治权力。
儒臣的理想是,皇帝的心意决定一切,儒臣决定皇帝的心意。
在这样的启蒙读本的熏陶下,小皇帝朱翊钧的三观按照一代明君的标准塑造着。
而年少的朱翊钧也不负众望,年纪小小的他为人处世颇有一代贤君的风范,不过魏广德却知道,刚过易折。
当小皇帝真正成长起来,真正意识到书中所谓的明君其实就是做文臣的提线木偶后,会做出的应激反应会有多强烈。
其实小皇帝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治理国家,是如何驾驭群臣,而不是要他做什么道德楷模。
从万历皇帝后来的表现来看,张居正只是做了一场白日梦。
培养完美帝王和制约皇权是徒劳,而尊隆儒臣的权威是臆想。
而他本人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死后,读过《帝鉴图说》的皇帝会废除经筵、会二十八年不上朝,会把自己弄到家破人亡的境地。
儒臣无法决定皇帝的心意,道德教化也不能代替实力制约。
轻轻摇头,魏广德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当初看到书的时候,魏广德其实多少就有了想法,只不过张居正的书编的太好,让他无话可说。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还能说什么。
要是反对张居正修的书,可要让他讲出理由,那些理由是能说出口的吗?
“善贷,可是那书有什么不妥之处?”
陈矩也是看过那书的,这个时代,只要读书之人,看过此书后大多不会意识到更深的东西。
可他看到魏广德的反应,也是大感奇怪,所以才会如此问出口。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