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面露微笑,没说话。
老太太轻轻摇头道:“贡献肯定很大,但轰动不轰动,不好说,李老师这些理论说起来是基础理论,但实际上很高深,能涉猎的人太少了。”
贺雅茹一听,立马想起自己刚刚听天书一样,不由尬笑了一下。
又聊了一会,吴媛领着李石和吴媛上二楼参观。
等他们出去之后,老太太先看了看张写了五遍“永和九年”的宣纸,突然笑了起来。
刚想把这张纸收起来,虚掩的门忽然被推开,雅茹那个好闺蜜,之前一直没怎么太说话的吴媛走了回来,对吴秀林轻声道:“吴老师,李老师让我来回收一下草稿,他说这个要留着后面写书有用。”
说完,朝老太太礼貌地笑了笑,拿起书桌上的宣纸,对折几下放进包里,又转身走了出去。
老太太瞬间眼神有点呆滞,视线跟随她的行动而移动。
等人影消失在门口后,才收回目光,再看向工作台上的两幅作品,渐渐又沉浸在《思君》的美感中。
楼上。
李石算是开了眼了,六个特制的恒温恒湿的收藏柜,每一个都有两米高,一米六宽,里面放满了书画和古籍。
除此之外,还有两排恒温恒湿的展示柜,贺雅茹把灯带电源打开后,立马看到里面摆设了二十幅字画,她介绍说,这二十幅,是她小姨最喜欢的二十幅,平时没事的时候,会经常来观赏。
李石一一欣赏。
第一个藏品便是齐白石的花鸟册。
他一件作品一件作品的看,所有的作品都看完后,又回到摆放在第三位的藏品前。
这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一幅行书,写的是《论语》第一篇《学而》里的最后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李石认真鉴赏着每一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文徵明这幅行书小品,笔意应该是承自王羲之的《圣教序》。
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场景:一个五百多年前的古人,在书房中学着另一个一千六百多年前古人的字。
最后这个场景幻化为厚重的两个字——文脉。
“书法在华夏文脉传承中,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他对这些字画很感兴趣,一个藏品一个藏品的欣赏,但吴媛的兴趣不大,贺雅茹则是以前看过很多次,两人只陪着李石在二楼呆了一会,便先行离开了。
一直鉴赏到中午,回到左边的楼房吃饭的时候,李石见到了装裱师古宵。
装裱也有南北派系之分,古宵属于南派里的苏派。
“南方天气潮湿,一般会选用漆轴头,轴头上的大漆能保护轴头不变形,也能防虫……”
古宵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师傅,不过当李石问起装裱里的名堂时,他也愿意与客户详细介绍。
吃完饭,几人又来到修复室,先讨论了装裱款式和选料。
两幅作品,李石决定都装裱成手卷的方式,这样以后藏进随身空间,可以很方便的随时拿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