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目光转而看向李强:“李局长,其他事情就麻烦你了。”
“我明白。”李强点头,他的任务就是确认徐瑾渊的身份,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徐瑾渊真的是敌特组织派遣而来,其后果不堪设想……
午饭充当招待宴,待徐瑾渊与众人关系基本了解后,下午各个项目的研究工作马不停蹄继续开始,而徐瑾渊这边也得到了军工局的正式授权,可以参加项目研究工作。
余华带着徐瑾渊初步接触105毫米榴弹炮项目,待其逐渐熟悉之后,便正式进入研究状态,徐瑾渊无愧于高级工程师和机械工程硕士大佬的身份,上手之后,105毫米榴弹炮项目立马出现相当大的变化,最为直观的改变就是研究效率和进度。
一个字,快。
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差距极其明显,作为资深专业人士,徐瑾渊对于各种机械结构设计基本称得上了如指掌,与庄教授几乎相差无几,哪个部位需要采用什么设计,心中立刻就有方案,而作为副组长的朱睿,基本跟不上徐瑾渊的进度,只能打打下手,提供火炮领域的专业理论支持,主攻自己的弹药系统。
对于这样的情况,余华乐于见到,105毫米榴弹炮虽然敲定基本结构,但在细节方面还有欠缺,徐瑾渊的到来正好弥补这点不足。
余华主攻电渣重熔技术,负责搞定技术难度最高的炮管,顺便提供数据计算服务,徐瑾渊负责炮身和炮架,以及复进机和制退机,朱睿负责研究配套弹药,三个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普通人之间的配合往往是1+1=2,而天才与天才之间的默契配合,往往能达到3,甚至是4。
……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一名又一名学生逐渐抵达延城,加入军工局的研究团队之中,这些学生大多数拥有硕士学位,少部分拥有学士学位,无不是这个时代掌握先进知识的精英。
他们的加入,使得军工局内部得以弥补专业技术性人才不足的缺陷,当然,弥补了,但没完全弥补。
军工局的尖端人才紧缺情况略有缓解,作为天字号项目的105毫米榴弹炮项目在余华带领的研究团队作用努力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向着后期阶段稳步推进,高爆-1和爆燃-1弹种进入样弹试制环节,柳树沟小型电炉钢厂则开始进行1.5吨级电渣炉试制任务。
离项目研发成功之日越来越近。
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日寇的脚步已经进入山西。
九月十三日,短暂而惨烈的大同保卫战结束后,日军蒙疆兵团占领大同,掌握同蒲铁路,与第五师团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兵锋直指太原,此时日军总兵力已突破八万人,且仍在增兵。
阎老西动用两个集团军的兵力,以第六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为核心,于雁门关、平型关和神池一带布防,兵力近十万人。
日军以第五师团为核心,经过短暂歇息,继续向南追击,进入涞源、怀仁和灵丘一带,这里,距离平型关已经不远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