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为私人恩怨而好勇斗狠的事例数不胜数,因此自惠文王始的历任外来秦相,若是与哪一国有仇怨,秦王们和将士们都会支持这位秦相复仇。
例如秦曾为张仪欺楚,为范雎伐魏,为杜仓攻楚等等一系列为报私仇而引发的战争,都得到了老秦人的大力支持,而此次也不乏老秦人高呼要“为王上雪耻”,这样的呼声也得到了朝堂不少人的支持,例如与赵国相持多年的上将军王齮,以及青壮派中以李信、羌瘣、屠睢、任嚣,和新晋崛起的桓齮等人为主的主战派。
秦国朝野间没有支持伐赵的人,倒也并非是真的不支持伐赵,而是认为伐赵的顺序和时机可以变更。
诚然,灭赵后,便可形成对魏国形成三面夹击的优势,灭魏便如同探囊取物,可伐赵的困难性却更大,闹不好又会是一场像长平之战那样旷日持久的战争。
当初昭襄王时期,秦国便已然有了攻灭三晋的力量,楚国和齐国也纷纷被打残了,根本无力援救三晋。
但长平一战,虽然打断了赵国的脊梁骨,却也让秦军关中、巴蜀两大粮仓几乎消耗殆尽,秦军死伤亦不少,尽管大胜却也士气低落,民力疲惫,最终折戟于郸邯城下。
所以,许多反对伐赵的人,都是担心秦国再次陷入与赵国的战争泥潭之中,从而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但在朝会的首日,嬴政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次朝会只一事,议定对赵方略。”
嬴政只用一句话就明确了今日朝议的真正主题,之后便靠着王案一副只听不说的神态,看向了众人。
炎炎夏日,蝉鸣阵阵。
笼罩在遮天蔽日的山林之中的章台宫也算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虽是酷暑却颇见清凉。群臣人人一身轻软麻布袍,不着汗迹舒适得宜,神色却都分外地肃然凝重。
嬴政只听不说,但定死了伐赵一事,而后任由他们讨论伐赵方略,这是秦国朝会很少见的情形,文武群臣都因此而感到到一丝无形的沉重压力。
与当初刚即位,亦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