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解脱道。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执着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戏论,就不是佛法。这很严重了,《维摩诘经》所批驳的苦集灭道,是小乘佛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要上维摩居士的当了,告诉你:戏论也是佛法。
是什么佛法?方便法门。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质,都是诱导法,都是用哄的。
诱导就是佛法讲的方便法门,固然从无上佛道观点批驳戏论,但戏论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门。
《涅槃经》上说: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
小孩子哭了,就拿个黄叶哄他,说是黄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
就是用诱导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这个烦恼。
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啊!
我在峨眉山庙里闭关时,第一天入关,在大殿上看到了一对联,觉得这个字之好,是一气连下来的。
这对子不但字好,对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飒飒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
真是高明极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讲完了。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里牵涉对佛法认识最基本的问题。
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
涅盘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盘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
一提到涅盘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涅盘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
涅盘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他宗教都有用到涅盘,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
中文把涅盘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
“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盘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词。
《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
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
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
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盘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盘”和“无”(有人也翻成“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盘,不是学死亡。
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盘。
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物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
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
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
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
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
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
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
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
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
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盘之果。
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
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
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
《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
《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这个“法”用当下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
《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
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插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
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
大家不服,要他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