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毕竟对于一名材料领域的学者来说,看到一条打破现有材料研发体系的道路,无疑是相当兴奋与刺激的。
三组复刻实验,按照论文完整的复刻出来了三份KL-66材料。
三份材料,其中一份徐川亲自进行验证,另外两份则分别交给两位在超导材料领域的研究员。
对超导材料进行超导测试,对于他来说,这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领域。
而看一份材料,是否是超导材料,最核心的指标莫过于它是否具备‘迈斯纳效应’,他第一项做的,自然是这个。
然而遗憾的是,在前后折腾了的数次后,徐川确信自己分配到的这块复刻出来的KL-66材料,并不具备迈斯纳效应。
毫无疑问,第一次的复刻实验是失败的。
当然,他也并没有就这样直接放弃和否定,在随后的时间中,他陆续对这份合成出来的材料进行了磁场、电阻、临界温度等多方面的测试。
最终确认了他手中的这份材料具备一定的抗磁性,只是相当微弱。
至于电阻、在前后数次降低温度进行测试时,发现它在250K(约-23℃)的时候,电阻率陡降,但降低不到零。
而在7.1K时,材料的电阻会再次急速下降,无线接近于零电阻。
这份结果,基本符合了计算材料模型对KL-66做的测试。
在室温下,它没法表现出超导性,只有当温度降低到7.1K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超导性能。
然而这毫无意义,7.1K温度下,能实现超导性质的材料很多很多。而且在这份材料中,铅的超导临界温度就是-265.95℃(7.2K)
这种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种临界温度转变到底是材料本身的,还是里面的铅的。
完整的将所有的检测按照标准做完,徐川脱掉了手上的实验手套。
如果单从他手中的这份材料来看,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的希望已经破灭了,也让他叹息了一下。
不过对一种材料进行验证,这不是一次复刻实验就能完成的。
偶然因素有很多,如果需要保证复刻实验没有误差的话,至少要做三组以上的对照。
等待了一会,另外两组检测结果也出来了。
从检测结果来看,对迈斯纳效应的观测全都失败了。
按照标准流程复刻出来的三份KL-66材料,全都不具备迈斯纳效应。
不过让徐川有些惊讶的是,其中编号为‘二号’的材料,表现出了类似于南韩那边发出来的视频抗磁性半悬浮效应。
虽然后续的检测证实了这只是一种抗磁性,但依旧引起了他的注意。
要是能找到这种抗磁性的机理,说不定还能有一些其他的发现。
另一边,实验室中,看着手中的检测报告,樊鹏越笑着道:“看来这次可以好好打一波那些南韩网友的脸了。”
三组由不同人员制造的材料,全都未检测到迈斯纳效应,可以说这种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极点。
“打脸?啥情况?”实验室中,另一名做超导检测的研究员柴僳有些好奇的问道。
樊鹏越笑了笑,道:“咱们老板之前不是公开了模拟计算的结果么,表示这种KL-66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