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墙,极力证明自己与那些百姓不同。
官不知民!
民不知官!
这未必是好事。
要让官知道民的疾苦,知道民的难处,民知道谁是官,他有没有为百姓做实事,这才是好的治民之道。
李东阳郑重地说:“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在理,是应该让官员走入民间察民之苦,听民之声。”
徐祯卿皱眉:“就怕有些官员乱来,借此机会吃喝玩乐,还需要百姓来供养。”
朱厚照拿出一把折扇,啪地打开,点了点头,对李东阳道:“徐指导员说的没错,官员钻空子的本事大,朝廷明令公文之下都能借掮客之手贪污,若毫无约束、监督,一旦准许官员随意进入乡里,少不了鱼肉百姓。”
按照朝廷规制,地方官员除点视桥梁圩岸、驿传递铺、踏勘灾伤、检尸、捕贼、抄札等事外,不得轻离县衙。有事的时候,除了必须亲自前往的,大部分还是以信牌差遣吏役来办。
这是太祖爷规定的,为的就是避免官员随便出县衙祸害百姓。
这个规定的初心是好的,将官员约束在了县衙之内。但执行起来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人在县衙,这手未必在县衙啊。
吏员出去办事,那不也是县衙的人,既然是县衙的手,这顺手牵几头羊、扛几袋子米、抓点孝敬回来……
李东阳含笑道:“约束、监督?陛下是想重用督察院?”
朱厚照点了点头:“差不多,朕有个想法,你们二人参谋下是否可行。”
李东阳、徐祯卿端正坐姿。
朱厚照直言道:“民间疾苦,除天灾外,大部是人祸。而这人祸之中,排在首位的想来应该是地方官吏杂役。亦庄时那王杰不也说了,百姓告不起状,也告不赢状,民怨积于民间,日复一日,百余年过来,一口唾沫的怨恨想来也积累成湖泊了吧?”
“历代治水都主张堵不如疏,既是如此,朝廷就应该想想办法,疏通民怨,让百姓能告得起官,能解得了冤屈!只是地方县衙、府衙往往能>> --